文秋芳 | 加速我国应用语言学国际化进程:思考与建议
转自:语言学通讯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加速我国应用语言学国际化进程:思考与建议
文秋芳教授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外国语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英语教学研究分会会长;《中国外语教育》和《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中国应用语言学)》杂志主编;国际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Applied Linguistics,System,Journal of 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 编委会委员。
语言学通讯推荐文章
提要:本文围绕“加速我国应用语言学国际化进程”这一议题,从三方面展开讨论。第一,分析我国应用语言学国际化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第二,阐述实现我国应用语言学国际化的关键要素;第三,提出加速我国应用语言学国际化的建议。
关键词:应用语言学;国际化;外语教育理论;虚拟专业学习共同体
文献来源:文秋芳.加速我国应用语言学国际化进程:思考与建议[J/OL].现代外语:1-8
相关阅读:
01
引言
应用语言学属于新兴学科,至今只有 50 多年历史。改革开放后,桂诗春教授率先将应用语言学引入我国。其后,该学科发展迅速,硕/博士点数量不断增加,相关学术组织先后成立、学术会议常年不断、学术期刊/集刊得到广泛认可,研究队伍也在急速扩大。2011 年,我国成功举办了应用语言学界的“奥运会”:第 十六届国际应用语言学大会。这一切表明,应用语言学在我国已建立了稳固的 学术地位,产生了一定国际影响。遗憾的是,我国的英文期刊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 中国应用语言学杂志》)虽有 30 多年历史,至今只进入 ESCI 行列(类似于 CSSCI 的扩展版)。由此可见,我国的应用语言学作为一个学科还 缺少国际话语权。这与我国现有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地位极不相称,亟待我国学 者协同努力,改变现状。本文围绕“加速我国应用语言学国际化”这一议题,从三方面展开讨论。第一,分析我国应用语言学国际化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第二,阐述实现我 国应用语言学国际化的要素;第三,提出加速我国应用语言学国际化进程的建议。
02
现状及问题
2.1 现状分析
我国应用语言学的发展起步只比西方滞后 10 几年,差距本不应很大。但现实是,当下我国应用语言学仍处在“跟跑”阶段,有的研究在验证西方假设,有的研究在为西方理论提供中国操作案例,有的研究为西方理论提供中国 视角的解释(文秋芳 2017a)。简言之,我国绝大多数研究仍为西方理论作“注 脚”,为西方学者“打工”。人们的基本预设是,西方理论先进,能够解决我国问 题 。然 而 ,应 用 语 言 学 的 宗 旨 是 解 决 生 活 中 一 切 与 语 言 相 关 的 真 实 问 题 (Brumfit 1995)。既然是真实问题,就离不开各国的国情和文化历史。中外经济 发展阶段不同、文化语境有异,这就决定了外国的“真实”问题与中国的“真实” 问题不大可能完全相同。如果一直跟着西方理论走,忽视中国大地上的“真” “急”“ 热”问题,那我们就承担不了中国学者的使命,也违反了应用语言学学科 的宗旨。我曾就上述问题,发表过三篇文章。2017 年年初我在《外语与外语教学》 第 1 期上发表了“我国应用语言学研究国际化面临的困境与对策”(文秋芳 2017b),2017 年我在《外语教学与研究》第 2 期上发表了“我国应用语言学理 论国际化的标准与挑战—基于中国大陆学者国际论文创新性的分析”(文秋芳 2017a),2019 年我在《中国外语》第 5 期上发表了“新中国外语教学理论 70 年 发展历程”(文秋芳 2019)。前两篇文章主要关注三个问题。第一,我国应用语 言学国际化的困难是什么?第二,我国应用语言学成果的创新度如何?第三, 我国应用语言学国际化的标准是什么?针对第一个问题,我的结论是:我国应 用语言学研究者在国际化浪潮中面临两个难题:1)“本土性”问题优先,还是 “国际性”问题优先?2) 用英文发表优先,还是用中文发表优先?针对第二个 问题,我的结论是,我国学者对本土问题关注不够,在国际期刊(SSCI)上发表的 论文(2001⁃2015)创新性较低。针对第三个问题,我提出了我国应用语言学国际 化的三条标准:1) 本土化,即解决中国本土问题;2) 原创性,即与现存的国内 外理论有明显的不同;3) 国际可理解度,即国际同行能听懂或读懂,我们能够 与其对话。第三篇文章回顾了我国外语教学理论 70 年发展历程,我梳理出三条发展路 径:1) 引进改造(指在吸收外来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实践,使其逐步适应中国国 情,从而实现外来理论本土化);2) 扎根本土(指基于本土教情和学情,在总结与 梳理丰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本土理论,致力解决本土问题);3) 融通中外 (指汲取“引进改造”和“扎根本土”两条路径的各自优点,聚焦本土问题,吸收中 外理论精华,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追求中国理论的世界表述)(文秋芳 2019:14)。总体上看,第一条路径占主流,第二条路径的黄金期是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 第三条路径还处于成长期。我在文章的结尾处呼吁,中国学者要为把我国建设 成为外语教育强国,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国际可理解的原创外语教学理论积极行 动起来。
2.2 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应用语言学队伍庞大,获得硕士、博士学位的人数逐年增加;外语教育 面广、量大,有着世界上外语教育研究最大的试验田。为什么我国应用语言学国 际化程度低?问题究竟在哪里?我认为除了我国广大应用语言学研究者创新意 识低,对我国自己的理论和实践信心不足外,我们还缺乏国际化战略,未充分发 挥我国制度优势,在全国范围内调动人力资源。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只讨论阻碍 我国应用语言学国际化的两个宏观问题。第一,缺乏学术创新组织力。目前,应用语言学在我国虽然有数个学术组 织,每年也举办多场学术会议,但站在国家层面来看,绝大多数与会者、研究人员 多是从个人兴趣出发,单打独斗、孤军奋战,研究问题碎片化,无系统、无重点,对 内无法形成聚合效应,对外“一盘散沙”,攥不成拳头,形不成“冲击波”,难以产生 国际影响力,更谈不上赢得国际话语权。第二,缺乏与国际学界的互动机制。我国虽构建的原创应用语言学理论不 多,但也不是空白。例如本世纪初王初明提出“写长法”(王初明等 2000),“学伴用随原则”(王初明 2016),现在又进一步凝练为“续”论(王初明 2017)。该理论研 究成果还在国外多个重要期刊(SSCI)上发表(如 Wang & Wang 2015)。问题是, 只在国际杂志上发表论文,不与国际学者进行面对面交流,这些创新成果就很难 引起国际学者的关注。这就好比,中外学者在两个平行频道上讲话,互不干扰, 互不碰撞。这就不可能产生争辩,形成国际学界热点议题。
03
中国应用语言学国际化要素
我认为中国应用语言学国际化要素由三部分组成(见图 1)。第一部分是人 才;第二部分是路径;第三部分为标准 2 。这三部分有区别,又有联系。
3.1 人才
人才应该是第一要素,置于图 1 的首要位置。需要强调的是,这里不是指单 个人才,而是指由学科带头人领衔、由学术骨干组成的一流学术团队。我国理工 科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例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院士带领的 量子通信团队,抢占了国际量子科技创新制高点,成为本领域的“领跑者”。再如 2017 年 12 月,北京市政府联合中国科学院、军事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 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单位,由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院士领衔创建北京量子信息 科学研究院。他们完成的“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实验发现”项目获 2018 年度国 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我国文科也有类似的组织,例如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 究基地。但相当一批基地研究方向不聚焦,研究问题不精准,团队优势发挥不充 分。一个研究基地虽有数十位研究员,每人作为单个个体可能都是“一流学者”, 但没有形成方向清晰的一流学术团队。虽然上级领导反复强调要凝练方向,但 这些基地中有一部分因人设课题,多个子课题人为放在一个大课题之下,缺乏内在逻辑关系。
3.2 路径
我国应用语言学研究应该以我国外语教育中的真实问题为出发点。也就 是说,我们的一切研究是为了解决中国外语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需 要研究者深入教育一线,认真调查研究,找准问题,借鉴古今中外智慧,在解 决问题的过程中创造新知识。创新可体现在理论、实践和方法三个层面。
而目前相当一部分课题未能从现实问题出发,也缺乏创造新知的清晰目 标。如果文科研究者能向理工科研究者学习,在一个周期内,聚焦一个大问题组 织团队,团队成员各自承担相互紧密联系的子课题,精准发力,做深、做细、做大, 最终形成系列成果。换句话说,一个团队在一个周期内,能聚焦解决一两个问题 就很好,而不是四处出击,零打碎敲。目前的现状是,项目结项时,论文数量不少,但主题不聚焦在一两个具体问题上。我这样说,不是否定发表论文的必要性 和重要性。我反对的是,只关注论文数量,不关注解决问题的成效。
3.3 标准
我国应用语言学如何才能国际化?图 1 中列出的三个标准:本土化、创新 性、国际理解度。这三个标准与路径密切相关。本土化的本质要求就是要解决 本土问题,创新性的核心就是要能体现所创新知一定要与古今中外智慧有不同 点。国际理解度是国际化的关键。中国人自己听得明、看得懂,这只能在国 内起作用。要走向世界,应用语言学的表述一定要让国际学界理解。例如我国 外语课堂教学提倡“精讲多练”。这四个字言简意赅,抓住了课堂教学的关键, 但翻译成英文,中文的精彩就完全丢失了,也不易看出其高深的智慧。这里就有中国智慧世界表达的问题。我曾经在某个座谈会上提出,当我们提出一个中 文新概念时,必须同时考虑外语的翻译。这两者同时考虑,就可以克服国际理解障碍。
04
对我国应用语言学国际化的建议
我国在某些科技领域内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积累了丰富经验。他们充分发 挥我国制度优势,开展社会主义大协作,调动全国各方优质资源,集中攻克“核心技术”难题,为我国的和平崛起做出了巨大贡献。例如,我国“两弹一星”“ 航天工程”“高铁”等都采用了团队攻关战略。2018 年国务院印发了《积极牵头组织国际 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方案》。光明日报评论员指出:“《方案》的发布,表明了 我国为解决世界性大科学难题,贡献中国智慧、提出中国方案、发出中国声音、提 供全球公共产品,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良好愿望。”这是跨国国际合 作的大战略,用于解决世界级难题,例如气候变化、卫生健康、消除贫困等。(2018 年 4 月 4 日 08 版)
为加速我国应用语言学国际化进程,我就如何借鉴“大科学计划”的战略思 想提出如下两点建议。
4.1 利用互联网 5G 技术,建立虚拟专业学习共同体
在“大科学”时代,我们应该逐步摆脱“单枪匹马”“ 手工作坊式”的科研方式,利用互 联 网 5G 技 术 ,在 全 国 范 围 内 建 立 虚 拟 专 业 学 习 共 同 体 (virtual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简称 Virtual PLC),协同攻关,我国应用语言学国 际化才有可能实现“弯道超车”。其主要原因有三个。第一,打破以学校为单位 的组织研究结构,可以克服同一所学校内对同一专题感兴趣人数有限的困境;第 二,组织 Virtual PLC,一方面可聚合全国优质资源,发挥社会主义大协作精神;另 一方面聚焦一个专题,按照图 1 所示的国际化路径和标准,首先做好顶层设计,再根据个人兴趣,自选子课题,深入细致研究,成果自享,但研究可共商、共助。例如,论文撰写可互助修改。第三,Virtual PLC 可在国内产生聚合效应,有利于 新理论的传播和改进,也可以“集团军”方式参加各种不同国际学术会议,撰写论 文刊发在国际杂志上。第四,目前互联网 5G 技术为跨校、跨省、跨地区组织学术讨论、进行学术互助提供了技术保障。
可喜的是,这样 Virtual PLC 我们已开始探索。2020 年 1 月 21 日我们在网上 发出了如下公开招募通知:“虚拟专业学习共同体——产出导向法(virtual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 简称 POA⁃Virtual PLC)是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于 2020 年创立的新型教研形式,其目标是推动产出导向法理论与实践体系创新, 提升中国外语教学理论的国际学术影响力,同时促进学术交流和科研团队建设, 探索信息技术背景下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模式。”此外通知还具体说明参加这 Virtual PLC 的基本条件、流程、权利和义务。
选择 POA 作为首个专题的主要原因是,北京外国语大学研究团队已经就 POA 进行了 10 多年探索,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例如文秋芳 2015, 2018),但距离走向世界还有漫长的路要走,还需更多教师参与研究。今年 5 月 16 日已经召开了 POA⁃Virtual PLC 正式启动会,5 月 30 日组织了第二次活动。参加该虚拟体的志愿者有 140 余名,来自 90 多所高校。除英语教师外,还有德 语、法语、日语、阿拉伯语、印尼语、对外汉语等多个语种教师。所有成员分为 促研组和研究组两个类别。我既是促研组的组长,又是整个虚拟专业学习共同 体的负责人。除我之外,促研组有 7 名成员,她们均是我指导过的博士或博士 后。她们不仅有着研究 POA 的丰富经历,而且具有服务 POA⁃Virtual PLC 的满 腔热情和高度责任心。我们将活动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由我组织全体 成员参加的大会;第二个层次由促研组 7 名成员分头组织的小组活动。每年不少于 12 次活动,同时 POA⁃Virtual PLC 成员通过网络提交反思日记、教案、研究设计、论文草稿,进行交流共享,随时可提出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由 PLC 成员互相帮助,未解决的问题由促研组成员定期集中回答。整个虚拟共同体的 生命周期为两年。这种新型学术组织的运行方式、机制和成效也是我们研究的 课题。
4.2 定期召开国内外专题学术会议,加强互动交流
为了加强与国内外学者的互动交流,我们建立的 POA⁃Virtual PLC 将每年召开一次研讨会。除了由 PLC 成员汇报各自研究成果外,探讨研究过程中的问题,交流研究经验,我们还要设立专门论坛,邀请国内外专家与 PLC 成员对话。他们可以质疑、批评,也可提出改进建议。我们相信只有面对面的交流,创新理论才 有可能获得更快发展与完善。我们在这方面已积累了一定经验。从 2017 年至 2019 年,每年的 5 月和 10 月我们分别在国内和国外召开 POA 论坛。至今,我们 已邀请了近 30 位国内外知名学者对 POA 进行点评,其中国际学者有 Henry Widdowsoon、Diane Larson⁃Freeman、Claire Kramsch、James Lantolf、Peter Skehan、 Rod Ellis、Alister Cumming、Paul Kei Matsuda、Charlene Polio、Patria Duff、Gary Barkhuizen、Joo Kyung Park、Kumiko Murata 等,今年 5 月 16 日我们原计划邀请 Lourdes Ortega、Shawn Loewen、Lixian Jin 参加对话,由于突发疫情,只好取消;国 内学者有王初明、王守仁、王海啸、王俊菊、韩宝成、季佩英、周燕、杨鲁新、陈向 京、姜亚军、罗少茜等参与对话。这种交流形式既能增强互相理解,又能产生火 花碰撞,为 POA 团队提出新研究问题,有利于理论的发展和完善。例如在 2017 年对话中,Rod Ellis 建议 POA 要加强研究学生互动能力(interactive competence) 的发展,Charlene Polio 建议将 POA 尽快应用到对外汉语教学中。他们俩的建议 都为 POA 研究拓展了空间。
笔者认为,以上两点建议若能付诸实施,必定事半功倍,立竿见影。当 然,实施过程中会有压力、有阻力、有难度,但根据我们过去 10 年建设校本团 队、跨校团队和跨院系多语种团队的经验和教训(文秋芳、张虹 2019),我们相 信只要团结奋斗,就一定能为我国应用语言学国际化探索新路径做出积极贡献。
推荐读物:通讯君特此分享两本剑桥大学2019年新出版的应用语言学系列专著,供各位语言教学、二语习得方向的爱好者学习使用
编者按
参考文献略,欢迎查阅《现代外语》2020年第5期原文。
本文编辑:上海理工大学 孙雨
本文审核:吉林大学 王峰
郑重声明:本公众号推送的文章不能代表本公众号立场。本公众号推送的学术会议、博士招生不负责对接解释。有任何疑问请按照推送内容的官方联系方式对接!如果学术会议、博士招生有任何官方调整,责任不在我方。我们优先推广免费的学术会议、讲座、研修等项目。收费项目与商务合作需支持劳务费,请联系dianzishu@126.com 商谈。
欢迎加入语言学通讯读者群,添加时请自报实名,单位和研究方向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加群联系人:sflsy0803 孙老师
文学与翻译加群联系人:dragonabovesea 龙老师
9万学者关注了
○
语言学通讯
请留下你指尖的温度
让太阳拥抱你
记得这是一个有情怀的公众号
语言学图书精选推荐
目前已有1.57万语言文学、国别区域
研习者关注↑↑↑本公众号,
欢迎加入我们,交流分享,共同学习!